

為小區(qū)安裝電動汽車充電樁,首要問題是確定配電系統(tǒng)是否需要擴容以及擴容多少。直接簡單地將所有充電樁額定功率相加(例如,100個樁×7kW=700kW)會導致配電容量嚴重高估,造成巨大浪費??茖W計算的關鍵在于引入“需用系數”的概念。
核心原理:需用系數(DemandFactor)
“友德充”等專業(yè)機構在負荷測算時,核心方法是應用需用系數。它反映了在某一時間段內,所有充電樁實際同時使用的最大功率占其總安裝容量的比例。簡單說,就是考慮了“不是所有車都在同時充,也不是所有車都一直滿功率充”的現實情況。
負荷測算的關鍵步驟(友德充思路):
1.確定充電樁類型與功率:明確計劃安裝的充電樁類型(主要是交流慢充樁AC7kW為主,可能包含少量直流快充DC60kW、120kW等)及其單個額定功率(如7kW,11kW,20kW,60kW等)。
2.統(tǒng)計規(guī)劃安裝數量:確定每種類型充電樁的規(guī)劃安裝數量(N1,N2...)。
3.計算總安裝容量:將所有充電樁的額定功率相加得到理論總功率(P_total=Σ(單樁功率×數量))。
4.選取合適的需用系數:這是最關鍵的一步。需用系數受多種因素影響:
*小區(qū)規(guī)模與車輛保有量:車輛越多,同時充電概率相對增加,系數可能偏高。
*居民充電習慣:夜間集中充電高峰明顯,但并非所有車主都同時開始充。
*充電樁功率配置:以7kW慢充為主的小區(qū),系數通常較低(如0.15-0.3);包含快充樁時,因單樁功率大且使用時間相對集中,該類型系數需單獨考慮(可能0.4-0.8甚至更高)。
*是否有有序充電/智能調度:如果有系統(tǒng)能錯峰充電,可顯著降低需用系數。
*經驗數據與規(guī)范參考:參考行業(yè)經驗值或相關設計規(guī)范(如配電網規(guī)劃設計導則等)。對于典型的以7kW慢充為主的小區(qū),“友德充”等機構常采用的經驗需用系數范圍在0.15到0.3之間。具體數值需結合項目情況專業(yè)判斷。
5.計算實際需求負荷:將總安裝容量(P_total)乘以選定的需用系數(Kd),得到小區(qū)充電樁群實際需要配電系統(tǒng)提供的最大功率(P_demand=P_total×Kd)。
6.考慮現有負荷與變壓器容量:
*評估小區(qū)現有變壓器額定容量(S_transformer)及其當前負載率(通常建議高峰負載率不超過80%)。
*計算現有可用容量:S_available=S_transformer×(1-當前負載率)×0.8(安全裕度)。
*比較P_demand與S_available:
*若P_demand≤S_available,則現有配電容量足夠,可直接安裝。
*若P_demand>S_available,則需要進行配電擴容,擴容量至少為(P_demand-S_available)。
舉個簡化例子:
*某小區(qū)計劃新增100個7kW交流慢充樁。
*總安裝容量P_total=100×7kW=700kW。
*根據小區(qū)情況,選取需用系數Kd=0.2。
*實際需求負荷P_demand=700kW×0.2=140kW。
*這意味著配電系統(tǒng)只需為這100個樁預留約140kW的容量,而非700kW,大大降低了擴容需求和成本。
總結:
小區(qū)充電樁配電容量計算的核心是科學選用“需用系數”,避免盲目疊加功率。通過“友德充”等分享的負荷測算方法,結合小區(qū)具體特點(樁型、數量、居民習慣、有無智能管理)和專業(yè)經驗選取合適的需用系數,能更經濟、高效、安全地規(guī)劃配電系統(tǒng),推動小區(qū)充電設施建設。實際操作中建議咨詢專業(yè)電力設計機構進行詳細測算。
幫個忙,電單車充電樁收費標準是什么?
絕大多數的電單車充電樁都是按照電瓶車功率進行收費的。就是說不同型號的電瓶車功率不一樣,比如48v,12ah的電動車功率是115W,而60v,20ah的電動車功率就是240w的,瓦數越大耗電量越多,那么.. 全文
共享充電站兩輪車充電樁0元領設備找友德充
友德充提供一項優(yōu)惠活動,用戶可以免費領取共享充電站的兩輪車充電樁。這項服務旨在方便兩輪電動車用戶在外出時能夠便捷地為車輛充電,無需承擔設備費用。只需通過友德充的服務,用戶可以輕松獲取并安裝充電樁,享受.. 全文
在線的各位知道嗎,電動車充電樁加盟有前景嗎?在線等
電動車充電樁加盟這個行業(yè)是近幾年才開始興起的,目前根據市場情況來看電動車充電樁加盟的發(fā)展前景還是很不錯的。 全文
誰能回答!開一家電單車充電樁加盟需要多少錢?拜托了幫個忙
電單車充電樁加盟雖然是一個成熟的行業(yè),但是有遠見的商家早已看到電單車充電樁加盟龐大的市場前景,在這幾年間逐漸發(fā)展成全i國首屈i一指的電單車充電樁加盟品牌。 全文